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联  系 人:裴经理
手      机:18903886988   
固      话:+86-13938811817  021-021-0210210210211000000000000000
Q       Q : 1738685063
邮     箱 :shanghaiyiyan@163.com
地     址 :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太路29号
行业资讯

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- 行业资讯 - 文创产业迎“春风”!

文创产业迎“春风”!
时间:2021-9-9 11:55:24 来源: 字体:[ 超大 中型 标准 ]
“十四五” 上海将这样建国际文化大都市



 9月2日,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,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亚元介绍了《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“十四五”规划》(下称《规划》)相关情况。

 

  “到2025年,城市文化创造力、传播力、影响力持续提升,市民文化参与感、获得感、幸福感不断增强,传承优秀传统文化、吸收世界文化精华、彰显都市文化精彩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城市文化特质更加凸显,加快建设成为更加开放包容、更富创新活力、更显人文关怀、更具时代魅力、更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”

 

  这是《规划》提出的总体目标。围绕总体目标,《规划》从文化品牌标识度、城市精神品格、文化生活、文化竞争力、文化交流中心地位等五方面提出细化分项目标。

 

  为实现“十四五”发展目标,《规划》提出了十方面任务。

 

  建设文艺高峰

 

  数据显示,在2019年底,全市的年均演出场次将近4万场。根据 “十四五”规划的目标,到“十四五”期末的时候,全市年均演出场次将达到5万场。

 

  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主任刘海英表示,“十四五”期间,上海文艺将牢牢坚持“二为”方向、“双百”方针,持续夯实文艺“大码头”“大源头”地位,全力推进上海文艺高峰建设。我们将从几方面工作推进。

 

  一是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。实施“上海文艺再攀高峰工程”,聚焦重大现实题材、爱国主义题材、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,紧扣重大时间节点,用好上海红色、海派、江南文化优质资源,着力创作更多彰显时代特征、中国特色、上海特质的主旋律扛鼎之作和“上海原创”文化精品,实现年均出品影视精品5部以上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2部以上。

 

  二是提升文艺院团演出创作能力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,坚持“以演出为中心环节”,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、促进剧目生产表演、鼓励演职人员多演出、合理布局剧场、开展双效统一评价等长效机制,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打响精品剧目品牌、优秀演出品牌、惠民公益品牌。鼓励区级国有文艺院团、民营文艺院团打造品牌剧目。鼓励文艺演出“进社区、进高校、进农村”,助力“五大新城”文化建设。

 

  三是全力打响“驻场演出”品牌。用好上海剧场、院团和剧目资源,培育一批代表上海文化特色的优质驻场演出。舞剧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《朱鹮》、杂技剧《时空之旅2》、国风音乐现场《海上生民乐》等原创优质剧目已先后亮相。上海交响乐团、天蟾逸夫舞台、宛平剧院、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等也在筹备演出季。也鼓励民营演出公司利用演艺新空间,探索驻演新模式。通过单一剧场单一剧目的长周期演出、专业剧场主题性演出、明星名团驻演专业剧场等多种形式,打响具有上海特色的“驻场演出”品牌。

 

  四是全面推进“演艺大世界”建设。探索由黄浦区的演艺大世界核心示范区,向静安区、徐汇区主要剧场进行圈层拓展,做强做大演艺集群。如美琪大戏院驻场演出、上海交响乐团演出季等,都将成为演艺大世界的组成部分。还将通过创新管理机制、探索市场化实体化运营方式、推动演艺票务系统规范管理、完善扶持政策等,持续打响“演艺大世界”品牌。

 

  五是推动文艺节展活动提质升级。全面提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、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文艺节展活动竞争力和影响力,实施“上海首演”“上海首秀”计划,提前布局,邀约遴选海内外优质剧目来沪演出,持续做大做强上海演艺“大码头”。

 

  来上海看“美展”

 

  近年来,上海大力推进文博美术场馆设施建设、内容建设、品牌建设。

 

  目前,拥有备案博物馆、美术馆近250家,平均不到10万人就有一座场馆,文物美术藏品超过230万件/套,每年举办展览约2000场,接待观众可达2000万人次,成为上海旅游千万级流量入口,涌现出玻璃博物馆、西岸美术馆、上海天文馆、浦东美术馆等一批网红打卡场馆,培育出上海双年展、艺术博览会等一批优质展览品牌,推出了蓬皮杜中心典藏展、泰特美术馆珍藏展等一批国际合作项目。

 

  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表示,“博物馆热”“美术馆热”折射出的是城市软实力,文博美术场馆是城市的精神家园、文化殿堂和艺术客厅,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,也是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。

 

  “希望‘来上海看美展’成为大家不容错过的必选项。” 方世忠说。

 

  “当然,博物馆、美术馆不应仅仅是网红打卡地,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彰显上海城市精神品格。” 方世忠强调,“‘十四五’期间,我们将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从最有条件、最有优势的地方出发,充分发挥上海文博美术的资源优势、市场优势、制度优势,强化对全球文博美术资源的配置能力,锻造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文化软实力。”

 

  一是整合优质资源,打响“美术季”品牌。对标国际最高标准、最好水平,聚焦上海“三大文化”,组织全市博物馆、美术馆构建协同机制,共享馆藏资源,强化国际合作,每年在特定时间集中推出上海市文博美术展览季,形成一年一度的城市文化消费热点,打造全球文博艺术展览的“上海时间”。

 

  二是提升策展能力,推出“烟火气”精品。坚持以人民为导向,进一步完善尊重原创、呵护创新的激励机制,吸引更多文博美术顶尖人才在上海汇聚,提升上海展览的策展能力、讲述能力和传播能力,推出一批具有“烟火气”的精品展览,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文博艺术教育活动,让上海的博物馆、美术馆打开方式更富创意、更有底蕴、更具温度。

 

  三是推进数字转型,打造“沉浸式”体验。主动适应防疫常态化要求,进一步更新理念、创新发展,加快博物馆、美术馆数字化建设步伐,特别是牵住“应用场景”牛鼻子,推动文博美术与直播、电竞、动漫、网络视听等新业态融合发展,形成“文博+”“美术+”系列,让文博美术更加触手可及、便捷可达,更加好看、好听、好玩、好学。

 

  让文物”活起来

 

  上海文物资源蕴藏丰厚,保存着大批珍贵的革命遗址旧址、工业遗产、名人故(旧)居、近现代建筑遗产。

 

  目前,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449处,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,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7处;现有2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、3415件/套可移动革命文物、31家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。

 

  方世忠表示,“十四五”时期,上海将按照规划明确的“传承城市历史文脉,彰显上海文化独特魅力”目标任务,妥善处理好城市有机更新和文物保护利用的关系,推动城市文化深耕厚植、成风化人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、归属感、自豪感。

 

  一方面,将加强内容挖掘,凸显三大文化标识度。重点是用好用活三类资源。

 

  一是用好用活革命文物资源。深入实施“党的诞生地”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,精心精细做好革命遗址旧址保护修缮,挖掘提炼革命文物价值内涵,推动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方式方法创新,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红色血脉。

 

  二是用好用活海派建筑资源。全力实施“建设可阅读”提升工程,聚焦“一江一河”世界会客厅建设和外滩、衡复等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利用,坚持“形态、业态、生态、文态”四态融合,持续探索海派建筑创意打开方式,建设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统一入口,全面升级建筑可阅读服务体系。

 

  三是用好用活江南古镇资源。大力实施古镇文旅业态提升工程,依托传统民居建筑、江南古典园林和密布水系河道,打造江南文化活态博物馆、都市旅游休闲度假地,让市民游客能够望得见水、触得到绿、品得到历史、享得到文化。

 

  另一方面,将讲好上海故事,增强市民游客体验度。重点是深化推进三个融合。

 

  一是深化“文物+旅游”融合发展,紧紧围绕上海文物资源特色,加大旅游开发利用力度,大力发展红色游、建筑游、工业游、古镇游、研学游、博物馆游,打造“街区可漫步”城市微旅行服务体系,让人们在旅游中品鉴文物风华,触摸城市肌理、领悟历史文脉。

 

  二是深化“文物+科技”融合发展,加快文物保护利用数字化转型,依托VR/AR、云平台、5G网络等新科技,加强文博虚拟展厅建设,实现上海文物藏品的可视化呈现、互动化传播、沉浸式体验。

 

  三是深化“文物+创意”融合发展,充分利用网络媒体、视听平台、影视作品等载体,挖掘好、讲述好、传播好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。同时,大力推动文物资源与产业资源对接,开发更多镌刻上海印记的可看、可听、可吃、可用的文创精品,让市民和游客把上海精彩“带回家”。

 

  推动文创产业发展

 

 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之一,“十三五”期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日益凸显。

 

  2019年底,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达到了13%。2020年,虽然受新冠疫情的影响,但全市文创产业仍然实现了20404亿元的总产出。今年上半年,文创产业总产出比去年增长了25%左右,总体呈现了回暖向好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。

 

  据刘海英介绍,“十四五”时期,上海文创产业将坚持守正创新,聚焦重点领域、关键环节和重大项目,实施“文化+”“+文化”战略,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、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。

 

  一是聚焦重点产业发展。推动“两中心、两之都、两高地”建设。

 

  “两中心”,即全球影视创制中心,重点推动上海科技影都建设成为一流的高科技影视基地;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,落实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,打响“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”品牌。

 

  “两之都”,即亚洲演艺之都,加强“演艺大世界”建设,做强驻场演出品牌;全球电竞之都,完善多元电竞赛事体系,推动电竞产业集聚区发展。

 

  “两高地”,即网络文化产业高地,构建“网络视听+”产业生态圈,力争实现网络文学产业年均增长速度10%以上;创意设计产业高地,深化上海“设计之都”建设,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设计产业高地。

 

  二是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。持续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,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,实施文创产业数字化战略;深化文化商业体育旅游多元融合。

 

  三是构建多层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。实施文创领军企业培育计划,力争形成头部企业带动、腰部企业支撑、小微企业创新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。

 

  四是提升版权产业服务能力。支持浦东新区建设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,建立健全文创产品开发授权机制,加快版权工作站在文创产业集聚区布局。

 

  五是优化产业发展营商环境。对文化创意领域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坚持探索实施包容审慎监管。健全“补、贷、投、保、担”联动机制,支持各类资本创设文创产业投资基金。

 

  方世忠表示,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,公共文化服务品质越来越成为衡量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的重要标尺。

 

  为此,“十四五”期间,上海将打造更多“最美的公共文化空间”,主要聚焦“三个一批”,包括建成一批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、提升一批多元化城市公共空间、更新一批基层的公共文化场馆。

 

  推出更多“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”,主要是健全“三个机制”,包括健全社会参与机制、健全群文活动机制、健全区域合作机制。

 

  创新更多“人性化公共文化服务”,主要是提升“三个服务”,包括提升服务的精准化、提升服务的精细化、提升服务的数字化。


  转自:国际金融报

分享到:
相关文章: